三月的荆楚大地,春风拂过之处,雷锋精神正在生根发芽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“践行时代使命,书写志愿新篇”为主题,在雷锋月期间开展七大主题活动,用27天的坚守与奉献,将爱与希望播撒在社区、乡村、景区和校园的每个角落。

指尖的温度:让每一棵树都找到回家的路
3月9日清晨,黄陂区的山路上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。志愿者们肩扛铁锹,手捧茶树苗,与湖北省志愿者协会共同描绘“铁塔茶香”的美丽乡村画卷。植树现场,志愿者们分工明确,默契配合,挥锹铲土、扶苗填坑、提桶浇水,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。志愿者们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运用地理信息知识,为树苗选择最佳种植位置,确保茶树健康生长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一株株茶树苗昂然挺立,为乡村增添了一抹新绿。

行走的风景:弯腰拾起文明的碎片
3月12日,集爱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前往洪山区东湖吹笛景区。志愿者们一边攀登山丘,一边清理途中的垃圾。活动伊始,他们手持垃圾袋和垃圾夹,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进,不遗漏任何一处卫生死角。薯片包装袋、饮料瓶、烟蒂等杂物,均被志愿者们仔细捡起。同时,他们还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,倡导文明出游,许多游客在他们的影响下,开始主动将垃圾投入垃圾桶,为保护景区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。

泥土里的诗意:科技与自然的浪漫对话
“扫描这颗种子,就能看到它未来的样子。”3月19日,咸宁校区行政楼前的“送你湖商的春天”活动现场,AR技术让植物生长过程变得触手可及。2023级顾海军同学小心翼翼地将写满祝福的种子卡片埋进花盆:“当我们用指尖触摸土壤的温度,就是在书写与自然最美的情书。”这场融合科技与生态教育的活动,让100余份“春天的礼物”走进师生心田。

时光里的约定:十年相伴书写爱的传承
在晓燕志愿服务队十周年庆典上,当“志愿服务实践基地”的铜牌交到集爱志愿队手中时,大屏幕上闪过215场联合活动的剪影。从抗疫期间的物资接力,到福利院的手工课堂,两个团队用15000小时的坚守诠释着“志愿传承”。此外,双方计划在未来三年联合开展“拥军优属”、“爱老敬老”等公益项目,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迈向新高度。


水流中的责任:守护生命之源的青春担当
“阿姨,用淘米水浇花既环保又能让花开得更艳。”3月22日世界水日,玫瑰湾社区的节水宣传点前排起长队。志愿者们用洗菜盆、旧水瓶现场演示节水妙招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居民听得懂的“生活智慧”。社区王奶奶跟着志愿者学习后,专门制作了“家庭节水对照表”贴在厨房:“现在连小孙子都知道关紧水龙头了。”

信仰中的光芒:触摸百年团徽的青春共鸣
在湖北青运史馆宣誓厅,40名团员面对团旗重温誓词。当周嘉良同学通过虚拟展柜“触摸”到1922年的团徽时,指尖传来的震动让他眼眶湿润:“这是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。”参观结束后,团员们自发在留言墙写下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等誓言,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教育中深深扎根。

总结会上,负责人戴立侗展示了一组温暖的数据:累计服务时长1314.02小时,影响居民500余人次,以专业特色创新志愿服务形式,为新时代雷锋精神注入科技内涵。指导老师方澄寄语志愿者:“志愿服务不是终点,而是让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的起点。”

如今,湖北商贸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集爱志愿服务队已开启“书香洪山”新篇章。在即将到来的4月,玫瑰湾社区将举办“青少年读书会”,让阅读成为点亮童年的星光;面向洪山青年的“阅读马拉松”,正等待着更多人用知识书写青春答卷。这群95后、00后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证明:雷锋精神从未远去,它正以青春的名义,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